从外立面的选择就与众不同,使用的是一种不一样的砖。
青砖黛瓦是中国古典建筑的象征,作为新中式建筑典范的上和院在砖上可谓“煞费苦心”。
为了寻找高度契合北龙湖气质的“灰砖”,多名工程师跋涉8000公里在欧洲奥地利才寻找到合宜的灰色手工砖,经历约900度高温的烧制,根据本地气候的实际情况,对砖进行300余天冻融环境实验,最终确定了手工烧制的维纳博艮手工陶砖。230多万块砖,35000公里水陆旅程,每块砖的造价1.5欧元折合人民币15元。
20余次组织专业砌体班组,50多位砌体老师傅现场样板施工,50余次的试验,最终设计出专用工具进行精工砌砖。
拼砖、对缝、打磨,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工具进行施工,200余位工匠每人每天仅能完成3㎡左右的外墙施工。
拼砖:由于手工砖独一无二,每块砖的纹理不一,初期的砌筑结果,墙面纹理不协调,影响美观。最终在实验中,将手工砖纹理统一向上,美观协调。
对缝:为了视觉的秩序和美感。工匠们不仅注重手工砖墙体自身的横平竖直对缝,还强迫症一样地将砖与石材、砖与地面、砖与钢板等其他建筑材料,都严格对缝,一缝到底。
打磨:采用定制的专业批刀和毛刷进行缝面和砖面的抹平处理,最终施工完成后的饰面墙体阳角的质感效果。横平竖直,每一个细节均处理毫无瑕疵。
高山始于顽石,大厦起于垒土,这样不惜成本人力与物力的付出,每块砖凝结的是永威对品质的承诺。
在永威上和院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扇紫铜大门,门面上鱼鳞状的纹理全部都是由上海老匠人一锤一锤楔上去的,让整扇大门浑然一体,一股浓浓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
紫铜大门由庄镇光大师负责设计样式,历时120天反复论证是由清代造办处后人手工敲打纹理,5次往返上海沟通,约500天的手工研磨,方才铸造而出。
16扇高5米宽0.75米的金属单元组合成两个固定扇和两个移动扇,每扇重约2.2吨,采用日本纯进口上悬式门机,开门尺寸约6.9米,满足双向错车要求。
不仅如此,上和院采用中国传统庭院的风格,在大门后加装同样制作工艺的紫铜屏风,通过格栅与会所景墙连成一体,在这样的豪门大院内身份尊崇感实足。
永威的情怀是融在血里烙在骨上的,这一点在上和院尤为明显。
为贴合上和院的风格,永威市政部门沟通,重新做了专门的设计,对项目南侧和东侧市政绿化进行精细化施工,并在东边的龙翔二街,全冠移植了四排银杏,每株都对树的胸径和冠形有严格的标准。而且,还把市政的路灯灯杆都给换了。
市政的路灯也专门进行了优化,路灯根部与石材地面接触的地方,先灌满黄油,再铺装石材,避免路灯遇雨水腐蚀。灯杆上方设置有挂灯笼以及道旗的地方和电源插头,未来可以给灯笼供电,无需另接电源,避免危险。
而且,项目似乎更偏爱铜材,无论是大门、人行闸机、路灯、景观灯到入户的防滑钉都是使用纯铜的材质,就连路边的景观水管口都是纯铜打造。
永威的精细化细致到让人毫无所觉,树下、园边所采用的石子都是芝麻白花岗岩碎石,而且每块石子都由机器打磨处理过,毫无棱角至手握不扎手,用心程度可见一斑。
上和院地面全部都是由整块石材切割而成,车行道的路面选用10公分厚的石材,人行道的地面选用5公分的石材。
为了保证建筑立面整体的效果,上和院落水管全部采用内嵌式,而且都是纯铜材质管,管卡及落水斗都经过专项设计,整体效果美观大方。
豪宅的产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,在上和院的单元入户大堂处处都是精细化。
泰山不拒细壤,故能成其高;江河不择细流,故能成其深。
记得前段时间自媒体“房东俱乐会”专访李伟时,李伟的一番话仍记忆犹新:“每当看到这些雷同的建筑,没给城市增加太多美感时,我自己都感到很痛心,大家都越跑越快,求周转、求利润,谁愿意真正为城市带来有审美的建筑?永威发展十几年,积累了一批老手艺人,也赢得一些知名设计师信任,如果我们也一味快周转,那么这些老手艺人的价值怎么体现,这些知名设计师的构思不能呈现,谁还愿意跟永威合作?”
有情怀的开发商是值得尊重的,但是特立独行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,比如看似售价很高,但由于建材标准高,产品研发速度慢,利润率一直略低。
或许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:猛兽总是独行,牛羊才成群结队。